藥理是研究藥物與機體之間關系的學科,藥理學和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中藥藥理的研究對象是中藥,但方法是藥理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闡明各種功效的作用機制。
這門學科的歷史不長,加上中藥的特殊性(中醫學理論的指導和成分復雜),所以研究前景比較寬闊,所以教科書上也比較模糊,比如麻黃湯有發汗作用,但它的發汗機理卻并沒研究明確,可能是抑制鈉離子重吸收也可能是興奮汗腺a受體。
一、什么是中藥藥理學?
中藥藥理學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 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對機體作用和作用原理的科學。中藥藥理學研究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 對中藥作用和作用機制的再認識。目的是讓臨床醫生了解和認識中藥對正常機體的作用和作用原理、中藥對機體病理狀態所起的治療作用、正常或病態機體對中藥的反應以及中藥之間的相互影響, 為其提供中藥的藥性功能、藥理作用、作用機制以及類似中藥間的作用區別點、配伍應用時的相互影響、臨床應用時的注意事項等資料, 為臨床醫生更為精當地選藥入方及組方遣藥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和理論依據。
二、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的辛、酸、甘、苦、咸五種不同的味道, 也是藥物作用的標志之一。它主要是由人們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 但也有根據臨床功能主治而演化而來的, 如有補益作用的便認為是甘味, 有發表作用的便認為是辛味等。因此, 本草文獻中所載藥物的味有一些與實際 口嘗 并不相符 , 如葛根味辛, 石膏味甘, 玄參味咸均與口嘗不同。所以藥物的味不僅是味覺之不同, 某種程度上還反映出藥物作用的含義在內。因此有人認為五味也是中藥固有的性質, 是產生藥效的物質基礎, 與其所含化學成分有一定的關系。
1、辛味藥
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 辛潤等功效。化學成分以揮發油為最多, 次為各種苷類及生物堿等。多分布于解表、行氣、活血化瘀藥中。主要有解熱、發汗、鎮靜、鎮痛、中樞興奮以及影響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等作用。
據統計, 28 種解表藥中有26 種為辛味。藥理實驗表明, 麻黃、桂枝、紫蘇、細辛、防風、生姜等解表藥均有發汗、解熱作用, 其中多數并有抑菌或抗病毒的效果。
14 味行( 理) 氣藥中的13 味為辛味。如枳實、陳皮、佛手、厚樸、木香、香附、烏藥、荔枝核等分別具有興奮胃腸平滑肌, 促進胃腸蠕動; 或抑制胃腸平滑肌, 緩解痙攣等作用。其活性成分主要為其所含揮發油。
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中, 辛味藥約占一半以上, 這些藥物的成分除揮發油外,有的主含生物堿和苷類, 如川芎、紅花、毛冬青、益母草等,它們分別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
2、酸味藥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等功效。酸味與澀味共存者較多。大多含有酸性成分如枸櫞酸、蘋果酸、抗壞血酸等, 其次為鞣質, 多分布于收澀藥中。主要有止瀉、止遺、止帶、止血、止汗、止咳喘、抗菌、抗炎等作用。藥理研究表明, 其中的鞣質, 能使組織蛋白沉淀凝固, 在黏膜或創面形成保護膜, 起到收斂止瀉、止血功效。
3、苦味藥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降、能堅。苦味藥中苦寒藥主要含有生物堿和苷類成分, 苦溫藥則主要含有揮發油成分。藥理作用以抗感染及影響消化系統( 如瀉下、行氣藥) 、呼吸系統( 如平喘止咳化痰藥) 、心血管系統( 如活血化瘀藥) 等作用為主。主要分布在清熱、瀉下、祛風濕、理氣、驅蟲、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藥中, 在解表及利水滲濕藥中亦有一定數量。如苦寒藥中的黃連、黃柏的主要成分為小檗堿, 有較好的抗菌、抗炎、抗毒作用; 大黃含蒽酣苷, 可刺激大腸黏膜而致瀉; 杏仁含氰苷, 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4、甘味藥
甘味藥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功效。甘味藥的化學成分以含糖類為最多, 次為蛋白質、氨基酸及其他活性物質。其主要藥理作用表現在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及代謝功能的影響。約70 % 的補虛藥為甘味藥, 其他則主要分布在利水滲濕、消食、安神藥中。如用于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藥黨參、熟地等; 養陰生津藥葛根、知母、生地等; 緩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甘草、大棗等味皆屬甘。
5、咸味藥
咸味藥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等功效。其化學成分以鈉、鉀、鈣、鎂、碘等無機鹽,蛋白質、氨基酸及其他活性成分。藥理作用以影響內分泌、免疫、神經、消化系統者偏多。咸味藥多來自礦物、動物及海產類。如海藻、昆布含碘, 可防治甲狀腺腫; 芒硝含硫酸鈉, 在腸內不易被吸收, 保留腸內水分, 使腸容積增大, 刺激腸壁引起蠕動增強而瀉下。
學習現代中藥藥理學知識,可以豐富臨床醫生的知識庫,擴展臨床用藥的視野,提升用方的精準度。每一個負責任的中醫臨床大夫都應該認真學習此類知識。
#大家 健康 超能團## 健康 大V創造營## 健康 超能團## 健康 解密#@大家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