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生活習性
斑蝥1年發生1代,7~8月出現成蟲,7月末,8月初為羽化期。成蟲多群集采集豆科植物的花和葉,也采食茄子葉片及棉花的芽、葉、花等。白天活動、遷飛能力很弱。斑蝥的幼蟲以蝗蟲卵為食餌,它們的分布密度與蝗蟲卵的數量以及豆科作物種植密度呈正相關。以幼蟲越冬,歷時180~230天。越冬蟲多潛入田邊地角荒埂薄土中,這種地方往往產蝗蟲卵較多,能給幼蟲提供豐富的食餌。幼蟲行動敏捷,善覓蝗蟲卵,在發現卵塊后就不再爬行,5齡幼蟲掘土穴入地定居,經復變態才羽化為成蟲。受驚時會排放含斑蝥素的毒汁
誘捕方法
①在豆科植物和茄科植物上的芫箐科昆蟲多時,不用農藥防治,可用網捕或利用其假死現象震落在地撿拾。②采收要有限制,每群采1/3~1/2,留下種蟲自然繁殖,保證做到永續利用。③在芫箐類昆蟲發生的地區,可種一些引誘田,即種植寄主植物如黃芪、豆、馬鈴薯,使芫箐類成蟲大量遷來進食,此時可進行人工采收。連年在這些地塊種植寄生植物,可使本地塊芫箐類昆蟲蟲口密度不斷提高,有利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