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后茶館式”教學
陽春三月,煦風和暢。3月10日,浦東新區(qū)中小學德育工作坊全體成員在主持人梁莉校長的帶領(lǐng)下來到靜安區(qū)教院附校開展訪學,和“后茶館式”教學進行了一場最美好的遇見。
聆聽——
張校長風趣幽默而又睿智的介紹“后茶館式”教學的產(chǎn)生緣由、研究實踐、成果闡釋、實際效果、一個“核心”、基本特征和最主要的教學內(nèi)涵——遵循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認知或?qū)W習的規(guī)律。
浸潤——
張人利校長說道:“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包打天下。”舊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學生聽靜教院附校理科班,而往往老師又講得太多。而“后茶館式”教學強調(diào)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首先學生自己學得懂的,或者部分學生自己學得會的,師不講;老師要關(guān)注學生不懂的不會的,這才是關(guān)注學生本位。課堂中注重基礎,關(guān)注教材學習,特別是文本學習,精解文本內(nèi)涵,廣度增加,深度增加,確定教師認為的文本重點和難點。
成長——
回首過去,審視今天。教學方式更加完善,“后茶館式”將書中學與做中學有效結(jié)合,提倡主題學習,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跨學科學習。尊重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讓學生暴露問題,尤為關(guān)注“相異構(gòu)想”的發(fā)現(xiàn)與解決。同時也把教師從文化認同提升到教師與學生文化自覺的要求上來。
后茶館式教學,主要以“議”為核心。學生和老師輕松的聊天,老師對學生“一對一”地輔導都在“議空間”或“方圓對話室”中進行。這樣的面批,直接交流,直接聆聽,教學相長。
探訪——“有靈魂”的校園
靜教院附校校園里的每一處設計和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著“以學生為主體,關(guān)注各學段學生的不同需求,中西方文化結(jié)合,體藝科勞資源充沛“四大教育理念。
我們一行人在張校長的陪同下,實地參觀了校園。張校長如數(shù)家珍般的介紹校園設計中的智慧,讓我們真切感受有教育情懷的校長孕育“有靈魂”的校園、發(fā)展有靈氣的師生。
校園整體設計不僅風格獨特,設計合理且功能齊全。哈佛紅和江南灰的主色調(diào)融匯了中西方文化的結(jié)合。
張校長向我們介紹,為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全部教室朝南,而且南北通透,不臨街、不臨操場,保障孩子們能有安靜、舒適的學習空間。而臨街、近操場等有嘈雜聲音布置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專用教室等。
仿佛置身于“哈利波特”場景的“靜雅書苑”,讓學生一進校門就能到圖書館小讀一會兒。
張校長說:“沒有完整跑道的學校,不是一個高品質(zhì)的學?!薄=虒W大樓為100米的跑道讓了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交疊式設計;下沉式運動館和交互體育場,即使是雨天也能同時容納7-8個班級上體育課。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趣譜空間”、“議空間”、達人劇場、交互式體育運動館……體藝科勞資源充沛,無不體現(xiàn)著“后茶館式”教學的理念。
有點像“牙科診所”的充滿高科技的綜合實驗室
可以跨學科學習的“趣譜”實驗室
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需求設計的“議空間”
每位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架上,將表現(xiàn)性評價真正落到實處。
嶗山小學 肖瑢
今天有幸走進了名聞遐邇的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附屬學校,聆聽了張人利校長關(guān)于后“茶館式”教學的講座。與其說這是一場專家講座,我覺得反而更像是一次后“茶館式”教學體驗,在場的我們都被張校長深入淺出的案例講解、生動幽默的語言魅力和他對學校、對教育的情懷深深折服。正如張校長所說的: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后“茶館式”教學就是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老師的“講堂”變學生的“學堂”,教師“少講”學生多學。講座后的校園參觀,更讓我體會到了教育情懷的可貴,張校長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教育的夢想在這校園中一一實現(xiàn),一步一景、宜動宜靜的校園,還給了孩子童年、少年該有的樣子。在張校長身上,我也看到了教育人該有的樣子,初心、使命、責任、擔當,教育之路任重道遠,堅守初心繼續(xù)前行!
滬新小學 褚麗琴
走進靜教院附校,仿佛進入了一個極具治愈系的空間,哈佛紅與江南灰結(jié)合的校舍、教室、廊道、景觀等載體均展示了校園獨特的靚麗風景。致雅書苑、達人劇場、議空間、趣空間、智能化的綜合實驗室、別具一格的地下運動場館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交替的空間,盡顯“螺螄殼里做道場”。每一個細節(jié)都為不同學段孩子的需求考慮,每一個空間都為學生打造靜教院附校理科班,每一個角落物盡其用。
走進“后茶館式”教學多功能廳,聆聽張人利校長教學理念和經(jīng)驗,初識“后茶館式”教學。當我聽到“后茶館式教學”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第一閃現(xiàn)的就是平等、輕松、自由,信任、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師生關(guān)系。張校長主張把“讀讀議議練練講講”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在“議”的教學核心中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構(gòu)建更高效能的教學課堂。
這次的兩會“委員通道”,一位江蘇省的校長就講到:“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yōu)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yōu)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后茶館式”教學關(guān)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當下的成績,更著眼于關(guān)注學生未來的終身全面發(fā)展和成長,讓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福山花園外國語小學 楊冰清
今天跟隨梁老師的工作坊學習參觀了靜教院附校新校區(qū),有幸深入這個有故事的學校,參觀它有溫度的建筑,更感受到張校長多年的教育匠心。和絕大多數(shù)四四方方、中規(guī)中矩的學校不同,靜教院附校的新校舍在空間設計和功能定位中處處透露教育哲思?;野缀啙崊s錯落有致的空間,將教學區(qū)、實踐區(qū)、運動區(qū)、展示區(qū)和庭院區(qū)交疊呈現(xiàn),給人以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觀感,體現(xiàn)著中式美學的特征。正如張校長所言,這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色。底色之上是星羅棋布的“方圓對話室”、“議空間”和“趣空間”,這是一個學校的人文關(guān)懷。這些空間為師生自由平等地表達和交流提供了基本的物理空間保障。雖然建筑素雅,但校園中隨處可見的作品展示柜,開放空間里的校園舞臺和鋼琴,隨意擺放的學生簽名板,食堂門口的學生小型畫展等,讓學校充滿了靈動的生氣和成長的樂趣。我想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讓教育每時每刻,耳濡目染”這些便是“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不斷思考和改進。
三林鎮(zhèn)中心小學 吳怡娉
沒有闊氣的校門,整個學校占地也不大,但每個地方卻都是那么的精致而溫馨,漂亮的鮮花吊蘭,掛著各類學生之星相框的樓梯墻壁、“創(chuàng)空間”“議空間”等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確確實實地讓校園的每一隅都會說話!
兩個小時的交流,張校長把“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精神滲透其中。提到減負增效,張校長一句話: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并且強調(diào)任何教學改革不能犧牲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不正是張校長“后茶館式教學”走向輕負擔、高質(zhì)量實踐研究的成功經(jīng)驗嗎?我以為“后茶館式教學”已不是一種教學模式,而是一種理念,根植在每一個教育者心中,更為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
浦東新區(qū)第二中心小學 盛琳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有幸在新年第一次工作坊活動中跟隨梁老師接觸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后茶館式教學”,并實地參觀學習。在靜教院附校張人利校長的介紹中也得知“后茶館式教學”從理念提煉到實際落地的故事,讓我深深體會到老一輩教育者的情懷與對教育的熱情。關(guān)于“后茶館式教學”的學習,更是讓我體會到遵循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教學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魅力與內(nèi)涵。在隨后的參觀學習中,中西合璧的美學設計大氣謙和,信息技術(shù)的應用更是充滿了時代感,從“方圓對話室”,“議空間”到“趣空間”,校園設計中處處體現(xiàn)了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符合學段特征的設計更是讓我感受到了設計者追求教育極致的用心和深深的人文底蘊。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在自己課堂中真正遵循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內(nèi)在發(fā)展規(guī)律來開展教育教學,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學習踐行中反思前行。
福山唐城外國語小學 楊小君
新學期的第一次工作坊活動,有幸和小伙伴們一起來到靜教院附屬學校,聆聽張校長后“茶館式”教育理念,感觸頗深。張校長提到,用一種方法和手段來概括所有的課堂教學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教師不斷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張校長通過自身的研究和大膽的實踐,引領(lǐng)著學校的教師們共同參與教學研究,重在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同時在有限大小的校園中,開設了多個跨學科實驗室、體育場館、對話室、趣空間等,為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學習資源;中西合璧的美學設計讓人賞心悅目,還特別細心的考慮到了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們建立了一個寬松、安靜、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后“茶館式”教育理念給我了許多啟發(fā),遵循教育規(guī)律,還原教育的本質(zhì),只有教師自身不斷的學習,提升教學智慧來啟迪學生,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能的育人目標。
世博家園實驗學校 黃力
本學期第一次工作坊活動有幸跟隨梁老師來到了靜教院附校,剛進校門就感受到了該校與眾不同的建筑特色,帶給我一種大氣磅礴之感。接著又有幸聆聽了張人利校長的教育理念,更是讓我感受到了教育大家的氣質(zhì)。張校長講座中的點點滴滴都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如他所說,學校中沒有一處有激昂的標語,但卻處處體現(xiàn)了關(guān)注學生、重視學生的理念。無論是遠離教學樓的操場、可容納7,8個班級的室內(nèi)體育館還是將最好的教室留給學生,這都體現(xiàn)了張校長的育人理念。之后跟隨張校長仔細地參觀整所靜教院附校,又給我?guī)砹藰O大的震撼。眾多的心理教室、先進的科學實驗室以及交互式的體育館,乃至于充滿特色的劇場座椅,都讓感嘆整所學校充滿著張校長的智慧與心血。這也讓我再次感受到了學無止境、教無止境,只有不斷努力鉆研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
進才實驗中學 李軼雯
工作坊第一次活動,有幸跟著梁莉校長參觀了坐落于市中心的一所有“靈魂”的學校——靜教院附校。22畝的校園,擁有10畝大操場,不同類型的教學區(qū)交疊,形成頂層花園、中層教學樓與下沉式庭院,在江南灰白和哈佛紅的映襯下彰顯出設計者的品味與格調(diào)。
之后,又聆聽了張校長的報告,張校長輕松幽默的語言讓人印象深刻,言談中充滿著對學校辦學的自信。也感受到張校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同時,實踐“后茶館式”的教學改革,實現(xiàn)輕負高效。
學校始終是文化人造就文化人的場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去提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去更好的提升孩子的思想文化境界。
竹園中學 陳娟妮
時光會沉淀一些美好的智慧。今年剛開春,我們就有幸跟著梁莉校長走進了靜教院附校,學習張人利老校長的“后茶館式”教學。這是一場很接地氣的講座,沒有抽象概念的宣講。整個講座就好像老舍的話劇中的《茶館》的“嘮嗑”、“閑聊”,輕松而富有激情的話語中點燃了我思索的火種,到底“后茶館教學”是如何生根、發(fā)芽,甚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張校長自信滿滿地說,后茶館式教學曾經(jīng)在實踐中比較過,的確效果好。
接著,我們參觀了學校,我感觸最深的是靜安“寸土寸金”的地方,靜教院附校竟然設計得如此空間廣大,才22畝的校園,竟然有三個籃球場;參觀理科實踐室的時候,奇妙的水管設計,讓我看到了一個物理老師最得意的作品。用自己的學科為學校設計服務,用自己的智慧為學生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
這塊土地讓我感受到這是一方敢想敢做的實干家的舞臺,是一處熱情洋溢的智者的陣地。
工作坊主持人梁莉校長在訪學活動總結(jié)中說到:理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未來。一所有溫度的學校一定是堅持“育人為本”的學校。一所有智慧的學校一定是直面e時代教學模式變革,構(gòu)建高效課堂的學校。一所有趣的學校一定是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學校。在靜教院附校我們遇見教育的美好,這也更加堅定我們保持一顆教育初心,為學生健全人格培養(yǎng)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