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有意向報考云南農業大學的河北籍考生,務必詳盡掌握該校近三年來在河北的錄取最低排名、分數線以及招生名額的具體數據,這樣才能精確估算今年高考需要取得多少分數才有機會被云南農業大學錄取。
2025年云南農業大學在河北錄取最低分數線預測:
2024年,云南農業大學在河北省的招生錄取情況如下:物理類(本科批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497分,考生位次排名為127434,招生名額共計42人;而歷史類(本科批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則為521分,考生位次排名為27324,招生名額為8人。
若以去年錄取情況為參照,2025年河北的高考學子若想被云南農業大學錄取,需在物理類本科批次取得約499分;而在歷史類本科批次,則需要達到約521分,方能成功入學。
然而,此類預測并不可靠,畢竟高考的難度、招生名額、考生人數、熱門專業的熱度以及報考該校的考生數量等要素都存在很大的變動性。因此,新高考網AI高考志愿填報助手(快志愿)建議您參考近三年的錄取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志愿填報。
以下為該校最近三年在你省的錄取數據,供參考。
云南農業大學在河北省的歷年錄取分數線詳情如下:2022年至2024年間的具體數據。
年份科目批次招生人數最低分/位次省控線
2024
不限
本科
50
497/127434
448
2023
不限
本科
40
490/113056
439
2022
不限
本科
40
498/92962
430
您可以通過快志愿AI助手查詢到云南農業大學在河北省各專業的投檔錄取分數線。
請注意,以下數據未包括提前批次、專項計劃等特殊類別招生,僅供參考普通類考生報考。2025年云南農業大學在河北省的具體招生專業和計劃,應以河北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的官方信息為準。
擴展資料
報考志愿時,考生們應當合理安排志愿的層次,采取“沖刺、穩妥、保障”的報考策略。留意觀察目標院校近年的錄取分數線和排名變動,同時關注專業錄取是否存在級差,以及院校是否采用大類招生方式,以便科學地選擇專業志愿。此外,建議考生選擇服從專業調劑,以提高被錄取的可能性。
云南農業大學簡介:
云南農業大學坐落于美麗的春城昆明,其北面緊鄰龍泉山,東邊則與盤龍江為鄰,且與知名的昆明黑龍潭公園相鄰,是一所云南省直屬的重點高等學府。
學校始終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任務,將強化農業、振興農業視為己任,并接連獲得“全國創新創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以及“全國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學校積極與區域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產業需求相銜接,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2025農大錄取分數線,秉持著以人才培養和社會融合為核心理念的大系統育人觀念,以培養具有多樣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為工作主線,以知識、技能、素質作為關鍵要素,以既定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以培養質量的標準為重心,肩負著支撐和引領云南現代農業發展的使命,培育出了眾多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杰出人才。在辦學初期,農業教育家湯惠蓀、農學家張海秋、育種學家諸寶楚、植物病理學家段永嘉、煙草學家徐天騮、生物統計學家昝維廉、園藝學家蔡克華等眾多學術泰斗,共同奠定了邊疆農大的辦學基礎。他們的崇高風范,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秉持“厚德博學、明理尚農”的校訓,不斷前行。自創立至今已歷85載,該校已為社會輸送了超過18萬名懷揣“科學精神、土地情懷、農民情感”的各類專業人才。鄧友成,一位水稻育種專家,也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歸僑,他傾注了五十年的心血在彝區,成功培育了“楚粳”系列水稻品種,這些品種的推廣面積已覆蓋云南省中海拔地區水稻種植面積的半數以上;李永平,煙草育種領域的專家,以及全國煙草行業的勞動模范,他培育出的“云煙85”和“云煙87”品種,其推廣面積在2007年占據了全國煙草種植面積的56.7%;崔秀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扎根于邊疆苗嶺壯鄉,成為了“三七之鄉”支柱產業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馬崇文,一位畜牧專家,他深入基層第一線,被譽為“感動中國畜牧獸醫科技推廣功勛人物”;李華春,既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也是全國先進工作者,他在動物疫病防控方面為云南乃至全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胡明成,全國先進工作者,他在昭通扎根,致力于糧食作物的科研與推廣應用,為全市百萬噸增產計劃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撐;晉洪江,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他為金平縣的脫貧工作按期完成做出了積極貢獻;張可,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的獲得者,他通過實際行動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成為小我融入大我的最佳例證。在漫長的歲月里,大健康、生物科技以及農業等行業中,不斷涌現出眾多致力于事業、勇于開拓的杰出企業家,他們為當地的經濟社會帶來了迅猛的發展。我校培養的農業高級技術人員中80%以上、農業技術推廣站(所)的負責人中80%以上、縣鄉主管農業的領導干部中80%以上均為我校畢業生2025農大錄取分數線,其中少數民族畢業生占比超過25%。這些畢業生不僅對少數民族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而且精通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知識。他們在邊疆民族地區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