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放棄央企工作回鄉養鮑
他希望成為一名“中間人”,讓科研成果在基層扎根。
在央企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夢想。 然而,80后年輕人楊桂芳卻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 他放棄了央企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名從事水產養殖的海歸創客。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架起基層農民與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橋梁,通過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落地基層,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
圖為楊桂芳在其水產養殖基地。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棄穩定工作選擇回鄉創業
楊桂芳出生于1988年福州大學研究生吧,他的家鄉南日島是莆田最大的島嶼。 當地的南日鮑魚使用自培育的種子。 由于當地水質優良,氣候適宜,鮑魚味道鮮美、味道獨特,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島上7萬多人口中,有1萬多人從事鮑魚養殖,楊桂芳的父母也在其中。
島上的農民仍然以非常傳統的方式養殖鮑魚。 大多數依靠人工飼養。 他們長年彎腰干活,導致很多村民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 楊桂芳不忍心看著父母這么辛苦,就放棄了在央企穩定的工作,回到了家鄉。
楊桂芳告訴記者,起初他并不想成為一名創客,只是想幫助父母。 然而,在基層打拼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傳統的養殖方式存在很多問題。 “我希望通過引入新技術來改變這一現狀,打開市場。” 然而,楊桂芳既沒有經驗,也沒有人脈資源,而且他的很多想法不被別人認可,所以他決心繼續深造。 通過福州大學環境工程碩士學位后,他因優異的表現獲得了提前攻讀博士學位的資格。 他目前在校的研究方向是環保材料。
引進先進技術培育生態水產品
為了更好地帶領村民致富,楊桂芳不斷嘗試研究高產、高密度養殖技術。 2013年,他通過海交會引進了“鮑魚別墅養殖新技術”。 與傳統的網箱鮑魚養殖方式相比,“鮑魚別墅”良好的光照保護有利于鮑魚生長,鮑魚成活率提高20%。 既節省了養殖面積,又方便管理。 最重要的是,節省80%以上的人工成本。
但鮑魚養殖周期長、投資高。 從指甲蓋大小的鮑魚苗培育到半巴掌大小的鮑魚,大約需要三年時間。 如果遇到臺風,產量就無法保證。 為了降低鮑魚養殖風險,楊桂芳在2014年海交會上再次推出“以單簍養殖梭子蟹為中心的高產高效技術”,增加自家養殖的門類。 楊桂芳介紹,梭子蟹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經歷脫殼過程,在脫殼過程中很容易被同種其他成員吃掉。 引進“單籃養殖”技術后,梭子蟹隔離養殖、獨立飼養,成活率大大提高。
楊桂芳的嘗試非常成功。 他投資11萬元養殖梭子蟹,4個月后凈利潤12萬元。 楊桂芳說,“單籃養殖”技術已經在南日島上有五六戶人家試用。 “如果這項技術穩定有效,我計劃鼓勵當地農民參與種植。”
創辦公司收獲效益推廣技術遭遇瓶頸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楊桂芳于2014年注冊成立了福建海爾水產科研有限公司。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下,農戶的水產品要經過經銷商、批發商等多個市場環節才可以上市。接觸客戶。 除了主打的南日鮑魚和三瘤梭子蟹,海爾還深入技術研發,對鮑魚產品進行深加工,并與廣州的一家公司合作開發即食菜肴,從而消除了這些中間環節。鏈接。
雖然公司取得了效益,但楊桂芳也有自己的擔憂。 基層農民有需求,大學科研機構有成果。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和鼓勵下,創新技術理所當然應該得到推廣。 但他在實踐中發現,由于大多數新技術售價較高,且存在一定風險,很多農民在看到真正效益之前不愿意投入資金。 這也是創新技術推廣的瓶頸。
“我希望通過探索新模式、引進新技術,為沿海養殖技術交流、擴大產業規模做出貢獻,也為農民提供一條降低風險的致富之路。” 楊桂芳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創辦公司的初衷。 并不是一家企業是唯一一家,而是要做一名合格的中間人,架起基層農民與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橋梁,通過產學研合作福州大學研究生吧,讓科研成果在基層扎根——研究合作。
□征集訂單
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今年,《萬寶就業在線》首次推出“網上創業”欄目,為有志于創業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業夢想、通過這個平臺找到伯樂的平臺。
如果您愿意支持大學生創業,或者您身邊有好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請聯系記者李輝13635267110和陳若帆1805903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