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新教授(左)、父親(上)、兒子(右),張孟新家三代都是浙江大學的學生,對浙江大學有著深厚的感情。
浙江在線5月3日訊(記者王展通訊員王丹青)“從我的家人身上,可以看到浙江大學為社會培養人才作出的巨大貢獻,也可以看到浙江大學求是求是的精神已經‘遍地開花、深入千家萬戶’。”近日,70歲的浙江大學教授張孟欣給錢江晚報編輯部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長信。
他的家族三代都是浙江大學人,他想用捐款來祝福母校120歲生日快樂。
從求是學堂開始,浙江大學歷經風雨,西遷、分治、合并。5月21日,是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
正如張孟新所言,120年來,浙江大學為浙江、為中國、為世界培養了無數人才。
據官方統計,目前浙江大學校友已達60萬,5月21日,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浙江大學校友一定會熱情地說一聲:我想念你們。
從今天起,錢江晚報攜手浙江大學在世界各地征集“給浙江大學的愛心留言”,不知道“浙江大學我愛你”夠感動嗎?
浙江大學建校120周年
老教授寫的一封“情書”
張孟欣今年70歲,退休前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信中,張孟欣寫道:我是《求是》系的學生,從1982年1月起在杭州大學中文系任教,2011年6月從浙江大學新聞系退休,為母校服務了30年。在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我感慨萬千。
去年國慶期間,張孟欣參觀了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1937年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西遷,1939年在龍泉成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我父親1941年考入浙江大學龍泉分校,1944年畢業,在師范學院學中國文學。”張孟欣有些感慨地談起父親,“他是我家鄉富陽嶺下章村歷史上的第一位大學生。”
“緩緩走在曾宅(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里,看著那些史料,仿佛看到了當年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師生在昏暗的油燈下刻苦學習的身影,聽到了鄭小倉、徐振鍔、夏承燾、王緝思、王敬武、陸維昭、任鳴山等先生豪邁的笑語聲和吟詩作文的激情,一種緬懷先輩、追隨前人足跡、傳承求是文化遺產的激情油然而生。”
是的杭師范錢江學院是幾本,浙大求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傳承。
張孟欣家族幾代人都與浙江大學有著莫名的緣分。
“我老婆1986年畢業于杭州大學中文函授班;兒子1998年畢業于杭州大學新聞學專業,工作后又考取了浙江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兒媳婦考取了浙江大學中文專業學士學位;弟弟考取了浙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侄子考取了浙江大學夜大,侄子考取了浙江大學MBA及CEO項目。”
張孟欣在信的最后寫道:我對浙江大學充滿感激,因為沒有浙江大學,我家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我30歲考上浙江大學
他表示,自己唯一感恩的是母校。
1978年,張孟新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成為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那一年,他已經30歲了。
他說,自己是抱著兒子考上大學的,“高考暫停的11年里聚集起來的學生,全部是同年參加高考,我是班里年齡最大的,最小的才15歲。”
當時學習條件非常艱苦,雖然有學校編的教材,但不夠詳細。“有一次,老師第二天要講《論語》,頭幾天,我就把楊伯鈞先生的《論語》從頭到尾讀了一遍,最后再抄一遍。”
“一個班141名學生,都在禮堂上課,禮堂很簡陋,四面通風,屋頂是簡單的瓦片。”但張孟欣記得杭師范錢江學院是幾本,中文系有自己的圖書館,藏書豐富,我們看書看得如癡如醉,仿佛看到了美食,甚至忘了吃飯、忘了睡覺。
1994年,張孟欣的兒子張晉也考入了杭州大學新聞系。
“1998年6月我畢業的時候還是杭州大學,9月份四校合并了。”隨后,張晉攻讀新聞學碩士學位,獲得了浙江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
張夢欣的侄子易建民是杭州一家著名餐飲公司的總裁,從2002年起在浙江大學學習多年,從MBA、CEO班、領導智慧班到國學班,一直學習至今。
“剛開始讀MBA的時候,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想從中尋找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品牌戰略、市場細分等,都是MBA課程的內容。”易建民說,當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逐漸地,他在浙大的學習,從一開始的“解決問題”變成現在的“修身養性”。
易建民覺得自己參加的進修課程體現了浙江大學對社會再教育的貢獻,他會感激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