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簡介
江陰地處江蘇南部沿海,北面瀕臨長江,南面與太湖相連,西面與常州、南京接壤,東面和蘇州、上海為鄰,是長江下游一個崛起的沿江港口城市。1987年,江陰獲得中央政府許可,由縣改設為市,整個城市占地面積98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達到114萬,其行政區域包括28個鎮以及1個省級工業園區。江陰百姓憑借辛勤與才智,秉承""眾人同心,性格剛毅,勇于登高,追求卓越""的江陰特色,在僅占全國萬分之一面積的地方江陰人事考試,依靠萬分之一的人口,實現了占全國三十分之一的經濟發展成就。先后贏得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化示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科技領先城市、全國鄉鎮企業領先城市、全國農民收入領先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等41項榮譽頭銜。江陰歷史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代,這片土地屬于延陵,是吳國公子季札的食邑,后來又成為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的封地,因此得名"延陵古邑"、"春申舊封",在文字資料中已有超過兩千五百年歷史記載。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設立暨陽縣。南梁紹泰元年(555年)撤銷縣制改為郡,郡治設在君山以南,由于位于大江之南,便稱為江陰郡,管轄江陰、利城、梁豐三個縣。這個地區的行政等級有過多次調整,先后經歷了郡、州、軍、路等不同設置。江陰縣的建制在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重新設立,同年該建制再次得到恢復。1949年4月22日,江陰縣城獲得解放,隨后被劃歸蘇南行署常州專區管轄。1953年1月,它轉隸蘇州地區。1983年3月,隨著市管縣體制的實施,江陰縣改由無錫市直接管理。1987年4月,經過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許可,江陰撤銷縣制,轉為城市建制。近些年,花山馬橋的史前遺跡、龍爪墩的崧澤時期遺址以及高城墩的良渚文化遺址等相繼被發現,江陰被學術界譽為“五千年前江蘇地區的政治文化核心”。二十余年來,江陰的經濟實現了快速且均衡的發展。九十年代初期,江陰基本達到了生活富裕的標準。二千零零年該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三十八億八千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合三千四百美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二億五千萬元,社會整體資本投入總額為七億零七百萬元。整體經濟水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縣級市里位居前列。江陰農業把打造“現代化農業示范區”作為核心任務,推動傳統農業向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種植、飼料供應的三元結構高效農業轉變江陰人事考試,農業產業化進程十分順利,2000年實現產值43.3億元,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形成了以園區、鄉鎮、村莊為單位,特色種植養殖專業化、生產布局區域化的現代農業新態勢。江陰第三產業在整體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行業內部構成更加合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商業流通行業、倉儲搬運行業、特色旅游行業、新式服務行業等持續增強并不斷擴展。2000年該市第三產業的總產出達118.5億元,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為36.1%,是江陰經濟領域中具備發展潛力和未來動力的主要增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