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7日電“天空正聚著夏天的色彩今年幾點幾分立秋,樹葉隨著秋天的聲音而動。” 北京時間8月8日2時23分,二十四節氣中將迎來立秋。 從這個季節開始,陽氣逐漸萎縮,一切都變得內向,開始從繁茂走向成熟、結果。
天津民俗專家、專欄作家從國慶節起就介紹了它。 這個節氣雖然名字里有“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意義上的立秋,并不是氣象意義上的立秋。 氣候的季節劃分主要是根據“氣候平均氣溫”的變化。 即當地連續五天平均氣溫低于22攝氏度,就屬于氣候意義上的秋季。
立秋之后,暑氣消散、氣溫下降還需要一段時間。 我國很多地方仍處于炎熱的夏季。 民間有句諺語:“立秋其實比盛夏還熱,午時如火”。
7月11日入秋后,忍受了一段時間酷暑天氣的人們都渴望涼爽的秋風早點吹來。 對此,我國一些地區的民俗將立秋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體來說,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根據農歷七月。 立秋若未進入農歷七月今年幾點幾分立秋,則稱為“早立秋”。 反之,如果立秋已進入農歷七月,則稱為“早立秋”。 農歷七月是“晚立秋”。 因此,今年立秋對應的農歷日期是6月22日,也就是“立秋”; 第二種分類方式是按時間點來劃分,從0點到12點。 “立秋”,12:00到24:00是“晚立秋”,所以今年的立秋是“立秋”。
由此,民間便出現了許多諺語和俗語,如“立秋初涼,立秋晚熱,牛會死”、“初秋扔掉”等。扇子,晚秋熱不盡”等等。
每逢國慶節,這些民間俗語都是祖輩口耳相傳的。 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沒有嚴格的科學依據。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 因此,立秋早還是晚,與天氣熱與否沒有明顯的對應關系。
無論立秋早還是晚,炎熱的氣溫已經結束,季節正走向“立秋”。 秋以落葉知,歲月迎豐收。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給人帶來無盡向往的季節。 讓我們在“咬秋”、“摸秋”、“貼秋肥”等民俗活動中共同迎接立秋的到來,一起說“秋涼了”。 (記者周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