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班要求繳納740元費用參與電視臺節目錄制活動,另外需要個人承擔服裝租賃費用、自行解決化妝事宜、支付交通開銷以及報名相關費用,只要參與錄制就能獲得榮譽證書,這類活動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不清楚其真實目的何在?一位來自四川成都的小學生家長在新聞平臺上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情緒,認為藝術教育機構存在不合理現象,盡管教育工作者聲稱是自愿選擇,但私下里大家都很清楚其中的實際情況。
一面強調“收費嚴”,另一面又突出“宣傳猛”。未來家長們必須更加用心,孩子們不僅需要牢固掌握語文、數學、外語,還要關注音樂、美術、體育,并進行深入學習和理解。2022年美育納入中考,學會一門藝術技能就能獲得重要優勢!某知名親子藝術機構官方平臺以此作為賣點,吸引關注。
“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學生周末及假期不再參與學科類輔導,藝術類非學科課程在許多地區逐漸流行起來。但是,不合理的價格上調、夸大的宣傳手段和人為制造的壓力,讓這種“火爆”現象存在偏頗的風險——原本旨在讓學生重拾愛好、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周末和假期,反而催生了新的競爭熱潮。很明顯,如今的“藝考熱”需要深入分析:假如要學習一門藝術技能,家長和學生應該怎樣明智地挑選?記者與湖南師范大學的郭聲健教授,也就是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進行了交談。
為什么學?由“功利主導”到“興趣先導”
觀察
最近完成的寒假期間,很多家長和學生決定嘗試掌握一種藝術技能。廣州日報的一項調查表明,“雙減”政策實施后,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對提升個人素養方面的課程產生了更大的興趣,而在這些課程中,藝術類課程最受歡迎,占據了百分之六十二點五的比例。與此同時,一些媒體的信息顯示,南京市很多提供多種服務的教育機構也增設了寒假期間的教學項目,并且增加了課程的安排數量。上海寶山某個以體育、科技、藝術為特色的教育機構負責人也透露,減負政策實施后,每個周末的教室都擠滿了學生,假期補習班在放假前一個多月就全部報光了。
對話
記者問,關于“雙減”政策對中小學學科類培訓的諸多約束,有人推測非學科類培訓將迎來新的機遇。那么,隨著“雙減”政策持續深入,您覺得針對中小學生的藝術類培訓會經歷哪些轉變,或者存在哪些新的增長點呢?
郭聲健表示,他關注到“雙減”政策將培訓分為學科與非學科兩個類別,其實音樂、美術等也屬于學科范疇,長期以來,學生參與語文、歷史、數理化學科課程輔導,幾乎都是為了提升考試分數,這種行為助長了應試傾向,也使得學生學業壓力不斷增大。對于規模巨大的校外培訓行業而言,以前藝術類培訓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打算參加藝術類高考的學生準備的。由此,“雙減”政策為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藝術學習創造了條件:首先,學生將有更多空閑,能依據個人喜好參與藝術課程;其次,教育培訓機構或許會從文化課輔導轉向藝術教育;再者,基礎藝術能力培養會持續發展,但以升學為目的的技能訓練也可能隨之增多。"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網上出現某些鋼琴品牌迅速提價的傳聞,這絕非積極信號。絕不允許出現學習壓力過大,進而轉變為學習壓力和經濟壓力交織的情況。
觀察
王女士住在北京西城,她的孩子現在讀小學二年級。為了孩子的藝術考級,她費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錢。鋼琴課每節要400元,舞蹈今年已經考到四級了,繪畫也打算考,這些都需要很多錢。
孩子現上初一,學習任務重,沒空繼續跳舞了,她從幼兒園畢業班練到五年級,考過了八級,雖然她很愛跳舞,可每次考級都要集中訓練,還得置辦考級服裝、繳納費用,實在不清楚這些資格對她將來升初中、高中有什么用?一位來自山東的家長在頭條上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對話
記者問,許多學子,特別是城市里家境寬裕的,早在小學階段就接觸過一兩項藝術技藝,有的還嘗試過考取資格認證,不過到了小學后期、中學時期,很多人可能因課業負擔加重而中斷了。學科類輔導班數量縮減,孩子們的課余時間似乎獲得些微空余。那么,藝術資格認證的追捧現象,是否會在這種情況下出現呢?
郭聲健認為,決定不再繼續學習藝術的原因,除了學業負擔加重之外,還涉及藝術培訓本身的一些弊端,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承受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的技能訓練過程,也無法接受以功利為目的的藝術等級考核,因此選擇終止校外的藝術課程。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認為藝術“考級熱”不會涌現。教育主管部門多次明確表示,社會藝術類考核或競賽不能當作學校美育考核的依據藝術高考培訓學校,學校美育考核不認可藝術類考核的成績,這表明藝術類考核作為追求功利、應試教育的途徑,在制度上已經被堵住;近年來,家長們的功利心態逐漸減輕,以前那種為了參加考核而讓孩子去參加社會藝術培訓的家長數量越來越少,這也是考核與升學考試不再關聯的必然現象;培訓機構如果只靠考核來招攬和留住學生,而不去改進藝術教學,讓學生真正對藝術學習產生興趣,是無法長遠發展的。
藝術等級考試并非負面事物。倘若僅將其視為提升學子學習熱情、評估學習成果的工具,這種考試形式并無不妥。如果將藝術學習當作純粹的利益追求,那么教學內容、活動方式以及培養方向都將圍繞考試展開,結果造成藝術學習被考試控制而偏離正軌,甚至讓家長和學生從文化課輔導中減輕的學業壓力,又重新施加到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藝術訓練上,這種現象無論對藝術教育還是對個人成長都毫無益處。
如何學得更好?提高準入門檻回歸育人本位
觀察
那個培訓學校的老師曾經表示,文化課成績達到三四百分就有機會就讀藝術類本科藝術高考培訓學校,我們女兒從高二到高三持續學習了將近兩年時間,每次培訓的支出接近六萬元,在最后一個月還額外收取了所謂“送考費”一千元,后來她女兒告知我,學習傳媒專業實際上無需降低錄取分數線,之前投入的巨額費用都白費了。
當前社會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虛假夸大宣傳、惡意提高價格、違規傾銷課時等,這些問題反映強烈。為此,天津、浙江、四川成都等多個地區相繼發布文件,對藝術類校外培訓的師資力量、注冊資本、培訓場所等方面設定了具體要求。同時,文化和旅游部也發布了相關通知,旨在嚴格規范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的招生及宣傳行為。教育部、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在之前的寒假時段里,啟動了針對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費用的專項治理行動,識別出存在惡意提價行為的機構共52家,同時發布公告,明令禁止機構通過偽造文件、編造優惠、夸大宣傳等手法,實施不正當的競爭手段。
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