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消息(記者李燕京)目前,網絡直播購物平臺是民眾了解商品并完成交易的主要途徑。部分別有企圖的人抓住了這個時機,利用“遭遇不幸”的說法,策劃了一系列以吸引關注為首要目標的表演。那些扮演的“獨居老人”形象,還有偽裝的“送餐人員”角色,配合著“吸引顧客”的營銷策略,“翻盤創業”的虛假課程,一系列用心策劃的“示弱故事”,借助系統篩選、網絡水軍推波助瀾、私下渠道獲利等伎倆,把人們的憐憫情緒,變成了別有用心之徒的鈔票收入。這種陰暗的商業鏈條,實際上是對網絡環境信任基礎和消費者保障的嚴重破壞。
直播間里的悲情劇本
深夜時分,特定視頻網站的“丹鳳副食農產品優選”直播間內,一位頭發花白的年長者安靜端坐,頸間系著一塊牌子,牌子上面寫著“百香果十分香甜,百分之一點酸度”。旁邊的輔助主播就扮作孫輩模樣,哭得十分傷心地控訴:祖父白天必須從事田間勞作,僅靠晚上有空隙進行直播,我身患重病所需的醫藥開銷還遠遠不夠……不僅直播期間會這樣,9月11日,記者發現,這段視頻在非直播時候也被放在了商品推廣頁面上。這個表面讓人感到痛心的情形,其實是一場刻意策劃的感人戲碼,意圖借著訴苦的名義來推銷商品。
直播間中,類似情景屢見不鮮,除了借助老人示弱編排的感人橋段,更有其他扮演者和故事情節,但不論情節怎樣轉換,表演的中心始終圍繞“處境艱難者”這一共性展開,外賣送餐員因其工作性質一直受到社會矚目,這份固有的討論價值和關注度,也成了眾多平臺號主吸引眼球的“誘人目標”。部分人偽裝成送餐人員拍攝偽造的場景,另一些人則借助不正當手段或制造噱頭來刻意吸引注意。還有人更加過分,還會加上“名校畢業”之類的頭銜,虛構“半夜發高燒”“遭受暴力”等引人注目的情節,目的只是為了博取更多的關注和點擊量。
調查人員仔細追查后發現,一些中介組織把制造悲慘故事當作一項營生,他們特意前往偏遠地帶,接觸那些生活拮據的老人,以“協助改善生活”的名義,同老人簽訂相關契約。接著短視頻運營培訓,便為這些老人設計各種可憐的形象,比如“無依無靠的老人”“與病魔抗爭者”“獨自看護的祖孫”等。
一位MCN機構的相關人員講,這個機構充當幕后操盤手,為普通人主播打造悲慘形象,仔細設計充滿波折的故事情節,虛構出讓人心疼的情節,借此激發觀眾的憐憫,從而賺取關注度。
引流變現有套路
如今網絡環境錯綜復雜,賣慘直播其實暗藏周密的盈利手段,這類行為已經發展成一條灰色產業體系。
調查人員查明,該平臺的“博哥兒”“蘇星顏”直播間,同樣借助外賣配送員的身份進行賣慘式直播,其賺錢方式與別無二致。這個操作步驟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首先進行賬號預熱和粉絲積累,利用不斷發布令人同情的短片來建立賬號基礎,意圖借助反復推送相同主題的講解內容來獲取平臺推薦流量;其次實施粉絲轉化,當賬號擁有一定數量的關注者,或者制作出若干個備受關注的視頻后,會發布引導盈利的視頻,比如推出《一條視頻賺取千萬熱度,我究竟運用了什么技巧》之類的作品,通過夸大乃至捏造短視頻的分成回報,誘使有直播創業意愿的人加入其專屬的線上學習群組,還用“支付99元購買面膜就能獲得短視頻核心知識課程”作為誘餌短視頻運營培訓,將流量引向網絡課程;最后形成盈利閉環,依靠線上社群的維護來持續招募新成員,同時通過線下培訓材料的宣傳來拓展客戶來源,再以收徒為名吸引參與者參與各類教學活動。
引導用戶至私域社群進行“學習”。資料圖片
記者獲悉,這套業務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顧客購買99元面膜,有機會獲得短視頻教學視頻,之后加入專屬社群接受五天短視頻課程訓練;課程結束,若想繼續深入,可支付688元成為“一方老師”的固定學員,或者出資3000元參加為期三天的線下集中訓練。參與過培訓的人會以相同方法重新建立賬號,再次運用這種盈利方式。
除開課程銷售,吸引顧客購買商品也是這類賬號主要的賺錢途徑,他們借助網友的憐憫心理,把關注度變成銷售業績,卻常常不去考慮產品是否合格。
利用流量推廣和熱搜操縱等手段,賣慘直播強行向更多觀眾推送,目的是促進商品銷售。此外,這些直播賬號會指使“托兒”在評論區煽動情緒,發布“主播處境令人同情,我買了十箱”“已付款,期待盡快恢復”之類的留言,誘使人們下單,部分直播間還會公布捐款渠道。這些賬號售賣的商品品質良莠不齊,甚至可能存在欺騙行為。
江西省南城縣人民法院審理過一起網絡直播售賣假貨案件。主播焦某某編造“繼母受苦”“孫子病重”等凄慘故事來推銷玉器,嚴重欺騙購買者。法院查明其行為屬于欺詐,依法責令其退還全部貨款并賠償三倍金額。
為賣慘直播劃出雙防線
對于賣苦情直播的不良風氣,國家網信機構、市場監督行政單位等相關部門多次采取嚴厲措施,推行了多項整頓工作。
二零二四年,中央網信辦公布《關于啟動“凈化?治理‘自媒體’無節操博眼球”專項行動的通告》,將治理的重點集中在自媒體自行編造虛假信息、違背社會規范塑造虛假形象等不當舉動,意圖從根基上阻止賣慘類直播的蔓延。二零二五年,中央網信辦在名為“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的行動中,又指出了幾個騎手偽造場景的典型事件,那些違規的賬號依照規定被關閉了。據記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山東青島的公安機關已經對“蘇星顏”直播間里違法的楊某實施了處罰,“博哥兒”的直播賬號也被平臺禁止使用了。
天津四方君匯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子畏指出,賣慘直播時,主播編造凄慘故事,欺騙購買者,這種行為無疑損害了顧客了解真實情況的權利。他談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典〉總則編若干問題的解釋》有明確規定,若有人故意提供不實信息,或者有義務告知的人故意隱瞞真相,導致當事人因錯誤認知而表達意愿,這種情況能夠被視為欺詐行為。此外,這種行為也損害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得那些誠實經營的主播和商家陷入困境。情況更加糟糕的是,它違背了誠實守信的基本準則,從法律角度來看,相關主播和團隊要面對敗訴的可能性。如果被判定為欺騙行為,他們不僅需要退還購買者的款項,還可能要付出額外的懲罰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