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軟科依據學科規模、學科實力、學科精準度、高端人才、科研項目、重大成果、學術論文、科研平臺等8個維度對應的17個指標,評選出國內高校工程實力前100名,前100名高校分為兩個層級,前20名高校為A+級,其余80所高校為A級。
工科是一個非常大的學科,有近38個一級學科,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例如重慶所有大學排名,在本科生數量上,工科生占34%;在研究生數量上,工科生占35.8%。在12個主要學科中,工科生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從軟科的排名指標設置來看,專業性強的大學在排名中肯定會吃虧。比如華南農業大學雖然排在第98位重慶所有大學排名,但該校只有農業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等少數幾個一級工科學科,相比其他高校有幾十個甚至幾十個一級工科學科,無論是規模還是知名度都無法與其他高校相比,排名靠后也是理所當然。我們來看看華南農業大學有多少個工科學科可以列為熱門學科,而大多數只是學校主干學科的配角。
此外,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學科規模均在6分以下,南方科技大學的分數僅為2分,華東師范大學的分數僅為4.8分,分數最高的清華大學為19.6分。單從規模上看,清華大學領先南方科技大學17.6分,綜合排名上,南方科技大學僅排在第79位。這是否意味著排在它前面的高校的工科實力遠超南方科技大學呢?恐怕未必如此。
我們再來看西南地區的三所985大??學,工程類榜單中重慶大學排名第16位,電子科技大學排名第19位,四川大學排名第20位。這個排名和學校的綜合實力排名正好相反,重慶大學在學科規模、學科實力、科研項目、科研平臺等方面勝出,但在重大成果和高端人才方面不敵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僅在學術論文方面與另外兩所大學相當,甚至還占有一定優勢。
排名中,17個評價指標中,定量評價指標過多,定性評價指標相對較少。例如碩士、博士點數量各占10分,有的高校有自設碩士、博士點的資質,有的高校沒有。這是否意味著博士點多的高校就比博士點少的高校強呢?很多高校自設的碩士、博士點并不一定是質量的體現。例如科研項目中自然科學重大項目數量(總量)和自然科學一般青年項目數量,數量與質量的匹配才是最重要的權衡指標。
比如重慶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在工科方面超過了電子科技大學。在這兩所典型的理工科大學中,重慶大學在學科規模、學術論文、學科實力、科研項目、科研平臺等方面都遠超電子科技大學,但在高端人才、學科精準度、重大成果等三個核心方面則明顯落后于電子科技大學。此時的排名結果是重慶大學領先,這與公眾普遍認為重慶大學排名第一、實力第一的常識相悖。
在國內高校實力論中,一直有一個邏輯,大就是強,民間和官方都認為大就是強,這也是我們本科院校升格為大學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如果從民間的這個認識出發,軟科排行榜的排名可能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有網友可能會質疑我的結論。那么我們再看看排在第11位的大連理工大學,以及排在第13位的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的規模分數比北大高10.4分,學術論文比北大高0.6分,科研項目比北大高4.8分,科研平臺比北大高6.1分,最終總分只超出北大11.9分,規模分數上北大輸了10.4分。這時候大家對軟科排行榜就理解的非常透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