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心理學,屬于醫學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探討醫療保健環節中的心理現象。它致力于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方法,關注并滿足護理對象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實現身心和諧。該學科的服務對象包括社會中的老年群體、兒童群體、患病人群、體弱者、殘疾人士,以及所有存在心理或生理障礙的人士。
護理心理學的出現和演變,同護理工作的持續提升緊密相連。護士教育的前進和醫院臨床護理訓練的增強,讓原本被視為一種手藝的護理工作逐漸轉變為一門學科,工作范疇也從單純照顧生活轉變為兼顧專業護理和精神輔導,成為醫療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護理學科融合了眾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是它的核心部分。
護理心理學主要研究以下幾個課題:
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成為各項護理手段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所有護理任務都必須體現心理學的指導理念。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要和病患構建和諧的互動,引導病患依照治療要求,以期實現痊愈。這種醫患間的互動對于治療效果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醫療人員確定病情和應對措施,并非醫療工作的全部,倘若病患對醫療人員的判斷存有疑慮,對治療沒有把握,又或者存在其他心理障礙,不依照醫療人員的指導或抗拒醫治,醫療目標便無法實現。為此,護理人員必須了解心理方面的學問和技能,幫助病患與醫療團隊構建并保持融洽的醫患互動。人的內心想法、精神狀態、行為傾向、情緒反應等精神層面因素,能夠導致身體內部的生命活動與化學變化發生定向調整。借助個體精神層面的積極作用,對身體的機能活動施加正面影響,推動病癥向康復方向發展本科為護理學考研心理學,這就是心理干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的精神面貌和言語舉止,都會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患者的康復進程。因此,護理人員必須通過護理實踐,轉型為能夠進行心理疏導的專業人士。
要明白護理對象的平常情緒變化和特殊情緒反應。病人進入醫院治療,從登記、等待、咨詢、化驗、拍片等檢查,到醫生確診、制定醫治方法,以及本人聽從囑咐實施治療,是諸多醫療步驟組成的診療流程。這個流程里,病人的情緒變化既有普遍的平常情緒狀態,也有因本人病癥引發的特別情緒反應。新入院者常因不適應環境而感到緊張,血壓高者易顯急躁,部分精神障礙者否認病情因而抗拒治療,妄想癥者常把醫院當作牢房,把醫務人員看作監視他的“公安”,為此會感到害怕,甚至想要逃離。人的情緒波動、思維活動、立場觀點以及內心想法等精神層面因素,會直接作用于身體的機能運作與化學變化,從而對疾病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面對這一情況本科為護理學考研心理學,護理心理學指導護士既要把握病患的整體精神面貌,又需留意其個體化的心理反應,依據每位病患的不同特質,運用心理干預手段和照護策略,驅散病患負面的心理傾向,諸如焦躁、憂慮、猜忌等,培養其正面的心理傾向,諸如歡欣心境、信賴感、協作態度等,借此優化生理機能,助力病患盡快恢復健康。
提升醫務人員的心理素質至關重要。護士的面部神態、言語舉止及整體態度,能夠左右病人的心理狀態,從而對他們的康復過程帶來相應影響。醫療護理活動的核心在于,經由醫務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的努力,幫助患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因此,面對那些喪失健康能力,甚至無法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病人,必須給予他們充分的敬重和關懷。護士需要細心聽取患者陳述,并幫助處理相關事宜,對于患者的病情要表示理解和安撫,工作態度要嚴謹,展現高超的技能,力求減輕患者的不適,贏得患者信任,提升其安心感;護士要時常激勵患者參與治療,使患者對康復充滿希望。護士還要留意自身神態、言語和動作,以便給患者傳遞友善的關懷、周到的體察和積極的協助。護理人員需要通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皮膚科、五官科以及神經精神科的相關醫學知識,并且熟練運用各項護理操作技能,同時必須具備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素養,鍛煉出清晰的思維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以便能夠精準把握病人的病情波動和內心感受,借助自身積累的知識和技能,冷靜而精確地應對患者出現的各類狀況。
參考書目
R.B.Murray所著《護理評估與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第二版,由Prentice-Hall出版社于1979年在新澤西州Englewood Cliffs出版發行。
J.Howe, 在其著作《青少年護理》,由麥格勞-希爾公司在紐約出版,發行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