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學習舞蹈? 候佳樂 攝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某舞蹈教室內,23歲的汪雨桐正手執畫筆,在畫布上細致描繪線條。那位昔日下班后熱衷于追劇的女孩,如今卻每周三次如約踏入成人繪畫班。伴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將業余時光投入到興趣學習中,烏蘭察布的成人興趣班正逐漸升溫,成為城市青年尋求“破圈成長”的新途徑。
從“躺平迷茫”到“主動破圈”:年輕人業余時間的自我提升
汪雨桐回憶起往昔,下班后總是沉迷于刷手機,那感覺讓生活顯得異常空虛。于是,她打開了半年前自己發布的一條社交帖子——“23歲學畫畫,是否已太遲?”在評論區,有人分享了自學的心得,有人鼓舞人心地說“何時開始都不算晚”,而更多的人則在表達著“渴望改變卻又畏懼行動”的矛盾心情。在經過一番掙扎后,她帶著一絲試一試的心態踏入了繪畫教室。上第一節課時,我握筆的手一直在顫抖,老師便從正確的握筆方法開始指導。班級里不僅有35歲的年輕媽媽,還有40歲的職場高手,大家都不在乎彼此的年齡。汪雨桐這樣說道。現在的她,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風景速寫的畫作,畫布堆放在床頭,成為了她生活中最生動的見證。
閆晴與汪雨桐走的“文藝路線”相異,身為26歲白領的她,更傾向于用運動來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在每周一和周五,她都會提前半小時踏入健身房,跟隨教練調整呼吸的節奏;而在周二和周四,網球場上總能看到她揮舞球拍,身影專注無比。工作后,她明顯感覺到體能的下滑,頸椎問題也接踵而至。閆晴直言不諱,起初報名課程是出于對健康的追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沉迷于運動帶來的掌控感。每當她能夠準確無誤地接住教練的發球,那份成就感和愉悅感,遠勝于刷手機的瞬間快感。
興趣班“成人化”:從消遣到“自我投資”的轉變
烏蘭察布市文化館春季推出了成人爵士舞公益課程,報名第一天便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熱情參與。負責課程安排的張薇老師觀察到,成年學員的學習目的非常清晰:有的追求提升個人氣質,有的希望通過舞蹈釋放壓力,還有的把舞蹈視為拓寬社交圈的手段。在課堂上,學員們積極錄制練習視頻,課后在微信群中互相點評舞蹈動作,他們的學習熱情完全不亞于青少年。
劉濤在集寧區經營舞蹈培訓機構已有五年,親身經歷了成人興趣班的發展歷程。五年前,他開設店鋪時肚皮舞培訓機構,成人學員僅占總學員數的不到兩成;而現在,每周一到周五晚上的課程幾乎座無虛席。他一邊翻閱著課程表,一邊介紹道,爵士舞、韓國舞、肚皮舞等熱門舞種中肚皮舞培訓機構,25至35歲的上班族構成了主體。他們對能否考取舞蹈等級證書并不十分關心,更看重的是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實現和滿足。劉濤觀察到,學員們往往帶著職場上的壓力步入課堂,但在汗水淋漓的訓練過程中,他們逐漸地感到身心放松。有人認為,在跳舞時,人的大腦會全神貫注于動作,那些煩惱便會暫時被拋諸腦后。劉濤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
興趣經濟背后:城市青年的“精神剛需”
成年人的興趣班之所以受到熱捧,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烏蘭察布職業學院心理學教師李敏認為,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跡象:“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逐漸將目光轉向精神層面的提升。成年人參加興趣班,實際上是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留出空間,通過學習新技能、探索新領域,來挖掘自我價值的潛力。”
根據數據統計,烏蘭察布市在過去三年里新開設了12家成人藝術培訓機構。這些機構提供的課程與針對兒童的興趣班有所區別,后者更注重“特長培養”。相比之下,成年學員更偏愛那些既實用又富有體驗感的課程,例如舞蹈、繪畫之外,視頻剪輯、咖啡拉花、手工皮具等“技能型”興趣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陳宇,這位32歲的IT工程師,他選擇了報名參加編程興趣班,目的并非為了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而是希望通過學習新的編程語言來維持自己的思維活力。這種將學習視為對工作的一種補充的心態,在成年學員群體中并不罕見。
青少年并非興趣班的唯一受眾,成年人同樣渴望擁有一個成長的平臺。在劉濤的工作室中,一面墻上展示著學員們的“成長足跡”:有的從零起步成長為舞蹈表演的中堅力量,有的在興趣班中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而更多的人則從中獲得了自信和從容。正如汪雨桐在繪畫班結業時所感悟到的:“我23歲才開始學習繪畫,并不算晚,因為人生總有重新開始的勇氣。”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于興趣班中探尋生活的多元可能,烏蘭察布的夜晚已不再僅限于閃爍的霓虹燈與送餐服務,而是增添了教室中畫筆的舞動、健身房里的汗水淋漓、以及琴房中音符的悠揚。這些課外時間的執著與熱情,正在逐步描繪出城市青年更加多元的生活畫卷——并非為了追逐潮流,而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加多彩的自我。(候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