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對于眾多法語考生而言,高考似乎已成為一段久遠的往事,然而法語專業考試,每年那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以及全民范圍內的作文熱議,又讓我們感受到它的親近與熟悉。
學習法語的朋友們肯定知曉,法國同樣設有類似的高考制度,即廣為人知的“法國高考”——Bac考試,即高中畢業會考。就在本周一,2019年的法國Bac考試正式拉開了帷幕。提及Bac考試,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便是那些深奧難懂的哲學試題。那么,除了哲學試題,Bac考試還包含哪些內容?是否也分為文科和理科進行考試呢?下面,我就來與大家詳細探討一下關于“法國高考”的相關事宜。
Q1
法國Bac考試是怎么來的?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在法語里稱作Baccalauréat,通常簡稱為Bac。這個詞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法語中的bacheler以及拉丁語的baccalarius,它們都指的是那些渴望成為騎士的年輕男子。
法國的Baccalauréat考試源頭可回溯至13世紀,那時巴黎大學首次誕生了法國Bac考試的初步形態,象征著學生步入藝術、法學、神學、醫學等高級學科學習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
此后,Baccalauréat走過了漫長的演變歷程。或許有人了解,在英語中存在與之相似的詞匯,即Baccalaureate和Bachelor。起初,英國借鑒了法國的這一過渡階段,并逐漸發展出了現今的本科及學士學位制度。然而,在法國,這一制度演變成了更低層次的高中畢業會考以及高中畢業證書。
目前法國廣泛采用的考試體系源自于1995年的相關準則。2019年的法國Bac考試在6月17日至24日舉行。沒錯,整整八天!從持續時間來看,法國社會為Bac考試所投入的“工作量”與我們中國相比,毫不遜色。
Q2
如今的法國Bac考試也像中國一樣分文理科嗎?
法國的高考分為多個類別,與中國僅有的文理科不同。其分類體系更為繁雜。
Bac考試涵蓋三大類別,具體包括普通高中畢業會考、技術高中畢業會考以及職業高中畢業會考。
職業Bac考試
首先,我們得明確的是職業Bac考試。正如其名,這項考試旨在幫助高中生為踏入職場打下基礎。通常,這些學生就讀于職業高中,完成職業高中畢業會考后,按照常理,他們不會選擇繼續深造,而是直接步入工作崗位。
技術Bac考試
在法國,技術Bac考試是藝術生通常選擇的考試項目。目前,這一考試體系包含八個不同的分支,具體如下:
科學與社會健康(ST2S)學士學位
社會和健康科學技術
工業與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學士學位(簡稱STI2D)
工業和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
實驗室科學技術學士學位(簡稱STL)
科學技術與管理治理學士學位(STMG)
企業管理科學技術
農學及生物技術學士學位(STAV)
農藝和生命學科學技術
酒店與餐飲科技學士學位(STHR)
旅游餐飲業科學技術
戲劇、音樂與舞蹈科學技術學士學位(TMD)
戲劇音樂舞蹈科學技術
設計科學與應用藝術學士學位(STD2A)
設計和應用藝術科學技術
顯而易見,技術類Bac考試旨在考察學生對特定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其重點在于實際應用與操作,這一特點與即將提及的普通Bac考試有著明顯的不同。
技術Bac考試的優勢在于它能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就與職場社會產生聯系,提前知曉不同行業的工作內容。然而,在中國,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堅信,在當初國內填報志愿之際,絕大多數人對于如何挑選專業以及這一選擇對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一無所知,這主要是因為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并不緊密。
普通Bac考試
最后,讓我們來談談常見的Bac考試,這可能是廣為人知且眾多法國學子參與的一種“法國大學入學考試”,該考試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
經濟與社會學士學位
* 經濟社會類
* Baccalauréat littéraire
* 文學類
* Baccalauréat scientifique
* 科學類
這三種考試的名稱分別為系列ES、L和S(即séries ES、L、S),其中文學類和經濟社會類考試占據了兩個席位,這一事實充分體現了法國社會對文科教育的重視。
Q3
法國Bac考試考哪些科目?
Bac考試的分類同樣繁雜,為此,小編特意制作了一張圖表,旨在協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分類結構。
你以為這張表格就能徹底結束Bac考試的“魔鬼分類”了嗎?然而,你未免太過樂觀了。除了那些必須參加的科目——諸如哲學、歷史地理、第一外語、第二外語等——之外,還有眾多可供選擇的專業考試等待著你。
經濟社會類:
文學類:
高級第一外語、高級第二外語、第三外語、拉丁語、希臘語、數學、馬戲、舞蹈、音樂、視覺與造型藝術、藝術史、戲劇、電影視聽以及當代世界的權力與格局。
生命科學、土地科學;工程學領域;生態學、農藝學、領土學;信息科學、數字科學。
這種分類確實讓人感到頭疼,然而,大家是否察覺到,實際上它倒是挺貼合法國教育的特點呢?
首先,我們應當重視人文社科領域。法國作為文化大國,其地位實至名歸。無論學生準備參加哪類考試,都必須接受哲學、歷史、地理等偏文科目的考核。
此外,還需關注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過渡問題。那些可供選擇的考試科目,是否與眾多大學的專業設置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法國的中學生若能接觸這些知識,對于他們發現自身真正的興趣所在以及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無疑將大有裨益。
最終法語專業考試,學校特別強調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而不僅僅是關注那些書寫技巧高超、答題技巧嫻熟的學生。出色的口頭溝通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同樣至關重要,因此,學校設有眾多以口語為主的考試形式。
Q4
法國Bac考試題目形式是什么?
除了那些備受關注的“網紅題目”,每年都會上演的諸如“考生遺忘準考證”、“交警開辟綠色通道幫助學生趕往考場”以及“學生不幸錯過考試”等幾則“經典故事”,還有語文作文,這些內容幾乎占據了媒體版面的絕大部分。
前些年,每當中國高考作文題目揭曉之際,所謂的“法國高考作文”便常被媒體搬出來進行對比。眾多人士對法國試題的思辨能力予以贊譽,并用其來對國內的作文題目提出批評。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試題并非作文,而是哲學性質的題目,其文體正是廣為人知的法語論文——dissertation,考試時長長達四個小時。撰寫過論文的人或許不會對這樣的時長感到意外,因為頻繁地發現,四個小時的時間往往遠遠不夠。
在法國,考試有時僅有一道題目,這聽起來頗為愜意,然而,對于那些了解相關法語考試內容的人來說,只需應對兩道哲學題,便足以讓人感到壓力山大。
哲學
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哲學科目與我們所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所不同,其中融入了對生命與自我更多的思索。各類考試的哲學考察內容也各有側重。哲學試題通常分為三個選項,前兩個題目涉及某一主題的論文寫作,而第三個題目則是要求對一段文字進行闡釋。我們重點關注前兩個問題。以2019年和2018年的最新考題為例:
需明確指出:此處的翻譯僅作概要理解,鑒于“dissertation”一詞具有多重含義,故而翻譯時需從多個角度出發。
文學類考試的哲學題目
2019
能否擺脫時間的束縛?
探討藝術杰作的價值究竟有何必要?
2018
文化是否使我們的行為更加符合人性?
我們能否舍棄對真理的追求?
經濟社會類考試的哲學題目
2019
道德是否能夠成為最優越的政策選擇?
工作是否導致了人們的分化?
2018
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具有絕對性?
能否對藝術毫無感覺呢?
科學類考試的哲學題目
2019
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對人類整體的統一性構成障礙呢?
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這難道就是放棄個人自由的表現嗎?
2018
欲望是否揭示了我們的缺陷所在?
體驗不公,這真的是了解何為公正的必需途徑嗎?
大家瀏覽了這些題目后,是否覺得它們頗具辯證色彩?然而,相信法語學習者們懂得,只要勤加練習,論文寫作其實也存在著一定的“技巧”。例如,必須從正反兩面入手,挖掘話語中可能存在的多種解讀,并且務必提升論述的深度等。
語文
法語考試是一項預考,并不包含在最終的考試科目之中。這類預考通常在高中二年級和三年級期間進行。盡管今年的官方Bac考試定于6月17日至24日,但這些預考同樣構成了Bac考試的一部分——高二學生需參加2019年的法語考試,而高三學生則需應對2018年的考試。此外,法語考試的內容也會因不同科目而有所差異。以2019年的文學類試題為例:
Objet d'étude(主題):
從17世紀至今,戲劇文本及其舞臺呈現經歷了怎樣的演變?
莫里哀所著,《貴人迷》一劇,首演于1670年,其第一幕第二場中,展現……
博馬舍所著,《塞維亞理發師》一劇,首幕第六場,成書于1775年。
維克多·雨果在其作品《呂布拉斯》的第二幕第一場中,于1838年創作了這段文字。
題目數量依舊不多,僅有兩道題目。第一題是閱讀理解,詢問在這篇文章中歌曲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第二題則是法國學生的語文作文,這是一道選做題,包含三道風格迥異的題目。
1. Commentaire(評論題):
您將對該部《塞維利亞的理發師》的節選進行評述。
2. Dissertation(論述題):
戲劇作品的內涵以及它帶給我們的愉悅,是否僅僅依賴于文字?
戲劇的內涵和歡愉是否僅僅建立在文字之上?
您的思考將基于語料庫中的文本,包括課堂上所研究的那些,以及您作為觀眾所積累的經驗。
根據三篇文本,課堂所學和觀看戲劇的經驗給出分析。
3. Invention(創作性寫作):
考慮到莫里哀作品中人物的特性以及文本的基調,創作一幕場景,在這幕場景中,朱爾丹先生向他的妻子和女仆妮可匯報了他的音樂課程。兩人均對他的自詡表示不贊同。
這便是人們口中的法國作文題目,其文學氣息是否頗為濃厚?進一步觀察第二題,我們發現這不僅僅是對考試內容的檢測,更是對考生平日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考查。
法國的文學寶庫極其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以至于我不禁感嘆:這些作品恐怕再過數百年,仍能保持其獨特性,不會出現重復。
TPE
TPE構成了提前考試內容的一部分。實際上,它指的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領域進行的30分鐘演講,涉及以下若干主題:
地理
法國地理試題同樣值得關注,我作為一名文科生,還記得過去大家將地理學科稱作“文科中的理科”,對于眾多文科生來說,這可是個難題。不過,法國的地理試題與中國試題的風格大相徑庭。
地理和歷史是綜合試卷。來看看2019年最新出爐的試題內容:
近東與中東地區,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飽受沖突之苦。這片土地,歷經滄桑,成為了矛盾與紛爭的聚集地。(歷史)
借助本年度所分析的案例,對以下主題進行深入研究:自德雷福斯事件起,法國在一系列重大政治危機中媒體與公眾輿論的表現。(歷史)
世界各地的和平維護活動,是否映射出了全球的地緣政治結構?依據圖片內容進行分析。
1) 選擇兩個主題的其中一個進行回答(歷史):
自1949年以來,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互動與聯系。
自“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署以來,歐洲的治理狀況如何。
繪制地理草圖: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同領土的融入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這類考試常涉及那些缺乏固定答案的討論性問題,與其將其視為對歷史或地理的考察,不如將其看作是對國際關系的探討。因此,學生需要加強對國際局勢的關注。
好的,現在小編的示例已經全部展示完畢。總體來看,法國的Bac考試在開放性題目方面更為突出,相較于固定的標準答案,教師們更傾向于評價學生的思辨能力。無需對中國的高考與法國的Bac考試進行比較,優劣之分,畢竟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國情和考量。
Q5
法國Bac考試的本科錄取率到底是多少?
實際上,盡管法國的Bac考試也被稱作“高考”,但與我國的高考相比,其殘酷性實在微不足道。盡管我國近年來分數線有所下降,大學教育也日漸普及,但本科的整體錄取率仍維持在約40%的水平。
法國的Bac考試及格率高達近九成,2018年整體平均通過率達到了87.9%。因此,相較于法國學生,我國學生的升學壓力顯然更為顯著。
Q6
法國Bac考試的未來如何?
如同我國,法國的Bac考試亦在探尋變革之路,并且這一變革即將成為現實(此處主要指的是常規的Bac考試)。
今年新入學的高二學生們很快便需作出新的抉擇,自2021年開始,Bac考試已不再分設三個類別。屆時,所有考生均可自主挑選想要參加的考試科目。這情形似乎有些耳熟能詳?據悉,我國的高考改革亦計劃取消文理科目的劃分,允許考生自由選擇考試科目,這似乎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馬克龍政府實施的教育改革舉措中,此措施占據顯著位置,由現任教育部負責人Jean-Michel Blanquer主導提出,并在2018年得以順利實施。
取消S,L,ES分科,最終考四科考試,占總成績60%。
從Q3的表格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在當前的Bac考試體系中,六月份的期末考試所占的比重尤為顯著,因此才導致了考試時長達到八天之久。
自2021年度開始,考試的總數顯著下降,其中哲學考試作為唯一幸存者,繼續預定于六月舉行。
除了參加哲學科目考試之外,學生還需額外應對兩場由考生自行挑選的專業科目筆試。學生在高一升入高二時,需挑選出三門個人感興趣的專業課程來學習;隨后,在邁入高三之前,他們需從中選出兩門科目作為自己的Bac考試科目,并在高三階段集中精力深入這兩門科目的學習。學生可選擇的課程包括:數學、物理與化學結合、生物及地球科學、生物與生態學聯合、經濟學與社會學并重、人文學科涵蓋文學與哲學、外語與文學研究、藝術領域、工程學科、歷史與地理以及地緣政治學、數碼科技與信息科學。這兩門科目的考試時間安排在春假結束之后。
在六月,學生們將面臨一場時長20分鐘的重要口試。每位學生的考試內容均不相同,緊密關聯他們所選擇的兩門專業。學生需就所選專業進行展示;而評委們則會基于學生的專業背景,著重從科學和歷史兩個維度進行評估。評委通常由三人組成。
法語口語和筆試考試依然是學生Bac考試的一部分,且高二時便進行,這一規定并未發生改變。因此,所謂的“高考”最終將包括兩門專業考試、哲學考試以及口試,這四項考試合計占總成績的60%。這兩門專業課程考試安排在春假之后,而哲學考試和口試則定于6月份進行。通過這樣的安排,考試的時間得到了顯著縮短,同時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也得到了降低。
小測驗構成了總成績的40%比重。
在最終的高考中,歷史與地理、第一外語、第二外語、數學以及物理與化學等多個學科被取消。這些科目將在高三階段以持續評估的方式呈現,其成績將占據高考總成績的40%。
為確保公平性,我國將設立一個國家級的數字試題庫,即國家數字題庫。該題庫中的所有小測試題目均將從中選取。
高中學習階段平時表現地位大有提升。
改革之后,持續評估在總成績中占據了40%的比重。這一比重由兩部分組成:其中30%的分數源自考試和測驗,另外10%的分數則來源于學校報告,即les bulletins scolaires。這些學校報告可以被視為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評估記錄。
此舉將有助于那些非應試選手,同時也在向廣大考生警示,切勿企圖臨時抱佛腳以求僥幸。
Bac考試進行了改革,賦予學生和學校更大的自主空間。然而,評分權限的下放以及口語考試的引入,使得考試的主觀性增強,從而可能引發不公平的后果。大家對這些建議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經過一番交流,大家對“法國高考”的認識是否更加透徹了呢?
這篇文章是否喚起了大家對高考時光的懷念?是否還記得那些讓你感到困擾或痛苦不已的題目?不妨來分享你的高考經歷吧!
文字:小澤
審編:沐橙園、Irène
請訪問此網站以獲取相關信息:service-public.fr/particuliers/actualites/A13055。
《法國經濟報》報道了關于高中會考改革的內容,其中詳細闡述了即將發生的諸多變化。
本篇作品為法語人獨家原創。未經許可,嚴禁擅自傳播。如欲轉載,請查閱“法語人”公眾號(標識:fayuren123)中的轉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