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你為什么再三地錯殺好人!”
“師傅,他們都是妖怪幻化成的人形,想來取你的性命啊!”
閉嘴吧!你總是不聽勸告,看來師傅已經無法管束你這個頑劣的猿猴了。你離開吧,以后我再也不想見到你了!
“師傅,師傅……”
終生不忘的是,在懵懂無知、渾然不覺的少年時光里,全部《西游記》系列影視作品中,最讓人反感的是“三斗白骨精”那一段,情節實在令我惱怒得淚流滿面。畢竟那可是孫悟空啊,是孩子們心目中無所畏懼的榜樣啊,神通廣大,氣勢非凡,能力超乎想象。目睹孫悟空蒙受冤屈卻無從申辯,那個不明事理的唐僧竟不斷念誦緊箍咒,待到最終驅逐悟空離去之際,內心不禁渴望唐僧速遭妖魔擒獲,烹殺烹煮才解恨。各位看官在幼年時是否也曾懷有類似念頭?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在周東申先生的作品《三打白骨精》中,再次回顧一下這個著名的故事吧!
《三打白骨精》(《西游記》), 尺寸為十二厘米乘以十一點五厘米, 創作于二零一六年。
“白骨精”常被稱作陰險善變的象征。唐僧、悟空和“白骨精”的較量,時而是正義更勝一步,邪魔稍顯落后,時而是邪魔略占上風,正義又有所進展。由此可以看出,正義對抗邪惡是多么不容易。
有人提到,畫中的女妖穿著打扮,讓人聯想到如今舞臺上的角色,其實,唐僧一行人進入西域時,那里已經是異域之地,當地人的服飾風格,早已不是大唐的模樣,女妖的裝扮也是如此,并非中原特色,若要深入理解這些國家的情況,可以借鑒敦煌壁畫的創作手法。
這部藝術品的創作靈感源自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描繪了孫悟空用金箍棒擊斃白骨精的精彩場面。這一幕發生在《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之中。書中寫道:“……那大圣棒落之處,妖邪應聲倒地,隨即熄滅了魂魄之光。……原來只是一堆白骨殘骸。唐僧見狀,不禁駭然道:‘悟空,此人明明已經離世,為何此刻竟變成一堆枯骨?’行者說:那家伙是個會變戲法的鬼怪,在這里欺騙人敗壞事情,被我消滅,它就露出了真面目。它的背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三打白骨精》局部一
仔細觀察畫面,周東申先生運用圓形布局,畫面右上側是凌空躍起的孫悟空,右下側則是驚慌失措、跌倒在地、正要挨打的白骨精,兩者形成強烈反差,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左一右,一強一弱,對比鮮明。孫悟空嘴巴尖尖、臉蛋瘦削,頭上戴著金箍,身上穿著金甲,眼睛瞪得圓圓的,手里拿著金箍棒,使勁朝白骨精打去,白骨精留著披肩的長發,眉毛彎彎的像柳葉,眼睛亮亮的像閃著銀光的星星,衣服飄在空中,身體白皙又美麗。孫悟空和白骨精的外形描繪,周東申借鑒了古典小說里的描述,又參考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和西洋女巫的畫樣,加入了一些夸張的手法,通過藝術家的想象才創作完成。
《三打白骨精》局部二
從木刻藝術的表現方式來看,周東申先生運用刀具代替畫筆,將空白視為黑色,在十厘米見方的木料上,他先構思畫面,接著勾勒草稿,然后進行雕刻,最后完成拓印,借助黑白木刻獨有的木料紋理和印刷痕跡,傳達了他對“三打白骨精”這一著名故事的個人見解和深度思考。他綜合運用西方焦點透視與東方散點透視,呈現畫面人物的前后、遠近和層次感;憑借扎實的素描、速寫功底,精準描繪人體構造;善于以線條塑造形態,用雄渾的線條勾勒人物輪廓和結構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用精微的線條刻畫肌肉起伏和衣物紋理,用流暢的、富有節奏和裝飾性的線條,展現發絲、衣飾、褲管裙邊的飄逸神韻;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留白為墨”“虛景為主”的創作技巧,背景及畫面邊緣皆空置,凸顯核心人物,為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余地。所以,周東申先生的這件作品既展現了物象的逼真,又融入了意象的變形,更帶有圖形的規整和紋樣的雅致。它的藝術表現方式融合了本土與外來,它的審美取向傳承了士大夫的品味和風范,通過具體創作實踐揭示了版畫藝術的核心價值。
《三打白骨精》局部三
周東申先生捕捉到了酶活性極高的那個時刻西游記中三打白骨精,是為了強調分辨善惡、用正義壓制邪惡的困難。周先生對這件事的見解非常透徹,他想要傳達的理念十分深遠。他一直堅信:正邪的對抗雖然十分不易,但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正義也必定能夠壓制邪惡。
褪去了少年時的懵懂,如今重讀“三打白骨精”這則傳說,心中依然充滿憤慨。狡詐之徒喬裝成可憐蟲,正直之人反遭曲解,卻無力辯白。那時真想自己也具備火眼金睛,識破奸邪,揮動巨棒,恢復清明世界!